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梁咏琪 廖子妤 余香凝 朱鉴然 陈蕾 李李仁 车婉婉 麦家琪 江美仪
导演:徐欣羡
语言:粤语
年代:未知
简介: 主演:梁咏琪/廖子妤/余香凝/朱鉴然/陈蕾/李李仁/车婉婉/麦家琪/江美仪/贾思乐/夏健龙/艾威/小导演:徐欣羡语言:粤语地区:香港编剧:欧健儿类型:剧情/爱情上映时间:2016-12-12(澳门国际影展)/2017-02-23(香港)别名:Sisterhood用户标签:梁咏琪,香港,les,香港电影,同性,澳門,爱情,2017片长:97分钟imdb编号:tt6386132 在澳门的酒店和赌场还未比便利店多的90年代,诗诗(廖子妤)初当骨妹挂上19号技师号码牌战战兢兢,经验丰富的18号灵灵(余香凝)照顾新人,18、19从此连在一起。澳门回归前夕社会动荡,骨场生意下跌,姐妹们各谋出路。好姊妹一个留在澳门一个嫁到台湾。不觉数十年,一则寻人启示让诗诗(梁咏琪)重回旧地始觉人面全非,亦勾起了她对90年代澳门、骨场初体验、与好姐妹灵灵的回忆,更发现了灵灵从未宣之于口的秘密,教她坦然面对自己。小城人物从来好看,导演徐欣羡为土生土长的澳门作纪录,感慨城市变迁同时抓住昔日情味。 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廖子妤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提名)余香凝第17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女配角(提名)廖子妤 骨妹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又是一个叙事陷阱引发的情感炸弹。感觉两个女主并没有太来电。但因为自身带有巨量的情感补充,我的审美一直为酷儿相关自动降级。导演把两个人的历史融进了时代(竟然是第一部长片),借这部电影高调倾诉了一把旧日情怀。气质温柔。其实套路很浅,明眼人一眼便能看透。但还是禁不住想要傻笑想要流泪。那些熟悉的粤语歌词和tvb老面孔,正在失落,只偶尔被人在失落途中捡起。一首歌(《再见二丁目》)、一张脸(江美仪)便能召唤那时的岁月。私人流金的岁月。我想我需要流泪。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很容易让人想起韩版的姐妹淘,同样是现况与回忆来回的穿插闪回,但在这部里却显得过于拙劣,剧情bug很多,结尾最煽情的点在gigi的泪点下也并未处理好,虽然导演在尽力克制,不过猝不及防的拉拉情确实很破坏一路走下来的情绪,另外感叹一下,光阴不再,昔日女神已渐渐老去,唏嘘。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演员选的很好,摄影不错,记忆历史文化细节好评。But不要死后真相,当朋友,开心,这些梗可否?后半些许拖沓,配乐过于温情,还不如用老歌。情感小转折向同性爱靠近,but我更倾向于这个片子往超越朋友爱情发展,去掉烂梗,男主角设置有点不合理,鸡肋。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骨妹真的是很贴近人心了,不能说灵灵和诗诗两个人之间究竟是友情还是爱情,但我愿意相信她们有爱情。两个本来完全陌生的人,机缘巧合生活在一起,却这么自然。也是第一次觉得两个人不一定要在一起,灵灵虽然不在了,但在结尾却透着温馨。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从别人那里存的看前面一个小时的时候以为这又是一部朋友收藏的打擦边球的姬片明明就是姐妹情嘛到后面发觉是真的姬灵灵不想成为诗诗人生的绊脚石忍痛气走她诗诗看见灵灵写在凳子下面的愿望那一幕瞬间泪奔哭着看完剩下的戏????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电影里的女性的戏份都真实而感人,但是一旦涉及男性的戏份则非常的脸谱化,就突然降低了整个电影的真实度。但是还是被两个年轻演员的部分感动到了。有的人留下的洞是一辈子填不满的,就像梁咏琪还是一如既往地不会演戏。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剧情有点老套吧,两个女主都过于玛丽苏了,一个太仗义,一个太纯情,两个人论气质和演技都不像骨妹,还有点想拍出“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感觉,但大体上两个女主和男主角色本身很不真实,所以想煽情,却完全不成功… < class="com">好久没看到梁咏琪了,脸上果然有些岁月的痕迹了,然后成功被女3号圈粉,太有范儿了!剧情也不错,讲述一个新的领悟,让大家了解他们的生活。而且感情部分也很感人,像海报里说到的,最后已经不知道是友情还是爱情! < class="com">在电脑硬盘里躺了很久才鼓起勇气看,看国产靠姐妹情深打擦边球的电影尤其需要勇气,因为会比国外影片更有代入感,比如七月与安生。片名不如叫“错过你错过爱”更贴切,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而有一种爱叫放手。 < class="com">两个女主小时候的感情刻画的挺好的,虽然有很多固化的东西,都能猜到的情节,中间回忆的时候有一段剪辑有点乱,先是共同带小孩的镜头,后面又是怀孕的过程,没在时间线上。作为同志片来讲,本片合格了。 < class="com">去年從阿聯酋回來的飛機上看的電影,看這齣電影哭很多。至於女主角離開女主角的理由,非常老套,不過放在她們的環境裡面也還能接受。英文名:Sisterhood。 < class="com">澳门,曾经欢乐过的地方却没有了当年的好友,女主为啥还选择留在澳门,我觉得台湾更好,还有一个真爱她的老公。所以只能说女主是同性恋,而女二是双性恋。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电影
主演:廖子妤 游学修 卢镇业 杨秀卓 李英涛 柯炜林 张同祖 覃恩美 黄智明
导演:赵崇基
语言:粤语 汉
年代:未知
简介: 是兩個也是一個發生在中英街的故事。&ems ;&ems ;《中英街1號》以1967年反英抗暴風潮引發的六七暴動為背景,檢視香港的過去及未來。&ems ;&ems ;故事主要分為兩部分,首部分闡述了4名被捲入六七暴動歷史漩渦的年輕人,其命運受到親共產主義左派及英國殖民政府之間爆發的大型暴動所左右。&ems ;&ems ;第二部分將時間推延至50多年後,發生於中港邊界地區沙頭角,在這裏,3位糾結於為香港爭取自由的年輕人,與1位於首部分經歷過六七暴動的老年人相遇,命運亦因而互相交疊影響。 中英街1号电影网友评论:< class="com">不同年代拍同一件事有不同角度本是一件非常值得好好探究的事情,然而这次还是太失望了,就算从小人物的命运折射时代背景,是不是也先把事件因由点清楚先?信仰、动机也都不是喊几句口号讲几个名词可以说清楚的,更遑论意识形态。将前后两个事件互为对照,但这两个事件有什么共通性可以参考?它们的背景和目的都完全不同,比较的点是什么?拍这种片创作者是不是起码要搞搞清楚做做调查而不是凭借自己的一知半解乱写?更何况67年和19年这个时间跨度?演员有任何变化吗??要说蹭热点搞噱头也是冤枉了主创,只能说本身没什么东西就别硬往出倒了,拍这种戏是要有点底蕴的。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初略翻了几篇本地评论,果然争议最大的是赵崇基对67的改写(以“行动”将此前主流视作混乱、暴力、威胁性的67接续到当下——更是未来的香港命运自决运动中)。我自己觉得更有趣的点是19部分被明示暗示为☂️运动,但又迫于文本之外的压力,换成了保地运动,而且这场运动明显冲击着作为自由主义秩序要核的所有权逻辑——所有这一切都在文本的刻意经营及其裂隙中体现着权力的复杂流通和运转,总之是非常sym tomatic了。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23/4/2018@TheGrand。欣賞導演誠意(只有300萬能拍出現在的成品已經超出預期),但劇本真的不ok,用三角戀去串連3個年輕人也太老土了吧?而且很多觀點流於對白上。67暴動那段演員們也比較有發揮(但實在不認同兩邊的年輕人情況可劃上等號),2019那段左膠得不忍直視。 <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com">不同政治/社运事件(及“后创伤时刻”)的难得记录,汇聚于沙头角微小社群。两重时空的映照可更细致。香港“禁区”鲜有曝光,此次尤其显得不合时宜。黑白色泽、打光和布景都差强人意。MV化运镜(慢镜头有刻意之疑而同时损伤叙事和共情效用)、几处略生硬重复的“回忆杀”消解了历史及个体境遇的复杂性 < class="com">两星半。赵崇基拍社运片,就像把一盘上等食肴端到刀叉都没备好的人面前。除了少数两部片触及到九七焦虑外,他的大部分电影都只承担着娱民的功效,而这部虽然严肃了起来,却也将自己的短板暴露无遗,编、导、演都糟糕透了;只能鼓励一下导演的创作勇气,毕竟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太少导演愿意触及此类题材。 < class="com">见山是山的伤痕文学电影,台湾??后遗症《自画像》赐死孕妇,香港伞后反思则让女角参与成长,继续行动。独特沙头角小众视角,1967VS2019两段社运,就像护城河一般巧妙平衡中港观点,有人要抗争也有人要带货买白花油。许素莹林漪琪覃恩美都好棒,张同祖跟儿子说:你信嘅嘢,就唔好逃避。 < class="com">难得的尝试,尤其是选择了六七这样的敏感题材。我认为尤以历史角度来看,越近越难以拍好。尤其是社会运动这样敏感的题材——历史叙事往往是被构造的,真实往往不存在,故而电影很容易走向无意义的宣泄。有的部分实在是太仓促了,虽说事出有因,然而剧本的台词也有些近乎说教,这是令人感到很惋惜的。 < class="com">3.16大阪亚洲电影节。映后访谈赵崇基留下了眼泪:“不知道何时开始,我们的电影环境变得如此不自由,甚至连电影人在制作的时候都不自觉的会进行自我审查。”这样一部有意义的片子,非常遗憾大陆仍然是无法看到,回归二十年了,香港加油,请支撑下去。 < class="com">行動.自由.....鏡頭不自由,行動不了,因香江跟67年差太遠,連那段樓梯欄桿也太新了.....鏡頭要左躲右閃......點名李英濤先生,他在短片演父親已出神入化,絕對是影帝之選,這次客串鄉愿,還是技壓群雄.... < class="com">关于1967反英风暴的真相,远比电影更加复杂,但导演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尝试通过故事表达自己对于“运动”、对于“革命”的理解,重新清理历史记忆,不能不说是勇敢的。从1967,到2016、2017,五十年的反思,实在必要。 < class="com">和我事先所想很不同。我真的太被这样的主题和美学价值所吸引了。八年的时间,有宏大的主题思想,有细小的生命体验,背后有导演明确的立场。不完美和缺憾都不能掩盖这部作品的光芒。问答结束后和赵导演诉说了一番自己的感想,很满足。 < class="com">短板是有些對白寫得並不好,不像正常人說話;小成本,到處都透露一個窮字,也導致有些處理顯得單薄;好處是舊時「運動中」和後來「創傷後遺症」的分野處理,全黑白設計,和拒絕穿插敘事的套路很聰明